2024年10月11日下午,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孙红林老师应邀到学院作《空间民族志:对跨境通道的多维观察与复调书写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宋跃飞副经理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部分校外师生聆听了讲座。
孙红林老师在对相关道路民族志和人类学的空间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一种面向新时代跨境通道的“空间民族志”,尝试突破“路内”与“路外”、“海内”与“海外”的区隔,并以对中老跨境铁路开展的田野工作为例介绍多维观察及对话方法在道路空间研究中的运用,反思复调书写在空间民族志建构中的得失,最后探讨空间民族志对呈现全球互联互通项目的可能性。
孙红林老师首先介绍了当代民族志研究所面对的新境况:全球化加剧、空间转向和学科变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志面临的新问题——在民族志的叙事空间里再现宏大的、非个人的体系是否可行?同时,他提出了民族志需要发生“在空间内写地方”到“在地方上看空间”的意识转换,并提供了新思路——从“地方塑造place-making”迈向“空间塑造space-making”。他以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为切入点,试图回答一个以中老铁路为主线的社会空间图景是如何得以生产的问题。在具体研究中,他将抽象的空间操作化为具体的物质环境(土地资源、山川地势、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口构成、族群分布、人力资源、技术经济、地缘政治、地方社会),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辅之跨国多点的移动观察与深入访谈等方法来理解和解释区域社会空间的生产问题。孙红林老师强调,我们需要将小地方与大社会相勾连,使之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一种“蒙太奇”效应,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以集成各个空间界面。
此外,孙红林老师还展现了他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画面,以政治经济:土地、民族与村庄;社会文化:一个寺庙都不能动;工程技术:友谊隧道的“盐味”等三个故事为线路,体现了他在田野点作业的艰辛与积极的工作态度及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总之,孙红林老师通过对中老跨境铁路建设的空间民族志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地理解道路空间与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空间生产等问题提供了思路。
本次学术讲座圆满落下帷幕,启发了同学们对于道路和空间研究的思考,也看到了跨境田野调查的艰难与辛劳。愿同学们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学习前辈们的研究精神,汲取他人的智慧,铸就自己的未来。